一.课程概况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是什么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面向大一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共14学时,1学分。
该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帮助他们处理好在学习、交友与人际关系、身体健康、求职就业等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并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
(二)课程任务---学什么?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促进个人的自我了解和人格完善,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心理调适能力,预防各类精神疾患和变态心理的发生,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营造一个团结友爱、互助互学、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校园心理环境;学生学习和掌握传染病的知识,形成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防止传染病在学校的流行;掌握现场救护知识,做好意外伤害的自救、互救,为学校安全和学生健康生活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课程目标---会什么?
1.知识目标
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与身体健康有关的基本常识、包括心理健康有关的基本知识、常见的心理疾病及表现症状、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了解常见的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式、现场救护的知识。
2.能力目标
心理健康的学习绝不仅止于了解相关基本常识,更重要的促进自我意识的成长,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之在遇到压力困难和挑战时能自我调节,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和现场意外伤害的自救和互救。
3.素质目标
本课程通过充分的案例与丰富的自我体验,向学生展示生命之美,激发学生对自我的关爱,对生命的关爱。让学生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行为,关爱生命,培养生命情怀、爱自已才能爱别人,关爱生命,培养生命情怀。
二、课程内容与设计
(一)参考教材
姜微微和陈竞秀主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我校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模块的授课教材。
廖碧珠主编的《青年学生健康教育》作为生理模块的授课教材。
(二)课程结构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课程要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要充分运用各种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三)课程内容——理论教学(14课时)
模块 |
教学内容 |
课时数 |
心理模块 |
第一章 大学生心理健康导论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 |
2 |
第二章 大学生自我意识及培养 |
1 |
第三章 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 |
1 |
第四章 大学生情绪管理 |
1 |
第五章 大学生恋爱心理及性心理 |
2 |
生理模块 |
第六章 传染病 |
2 |
第七章 现场救护 |
1 |
(四)课程设计
每一章的内容依托教材的理论知识,设计成教学模块,利用专题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讲授。通过主要通过心理测验、课堂心理游戏、体验活动、课上训练及课后练习获得心理与生理健康有关的基本常识、常见的心理疾病及表现症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现场急救的方法,维护身心健康的基本方法等。
(五)课程重点
本课程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与心理健康有关的基本常识、常见的心理疾病及表现症状、维护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和现场急救的方法等。心理健康的学习绝不仅止于了解相关基本常识,更重要的促进自我意识的成长,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使之在遇到压力困难和挑战时能自我调节,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六)课程难点
大学生健康教育是一门实践性要求很高的课程,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需要具备五项能力:
(1)悦纳自我能力:从对自己的接纳不完美到接纳他人和世界的不完美。
(2)平衡能力:平衡理想与实现,自我与他人,家庭与事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内在的和谐稳定。
(3)人际交往技能: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更有效与他人沟通,建立良好稳定的关系,促进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4)传染疾病辨别与预防能力。
(5)意外伤害自救与互救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四、课程评价与考核
(一)考核要求
1、本课程属于公共必修课、对学生学业考核评价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教学过程评价。结合课堂提问、小组讨论、成果展示、案例分析等手段,加强教学环节的考核。
(2)强调综合评价。结合自我认识的情况、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
2、考核成绩由两部分构成:
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核)×20%﹢终结性考核×80%﹦100%
(1)形成性考核(过程性考核)(20%):学习态度、出勤情况(30%) ﹢课堂发言、讨论情况(40%)﹢平时作业(30%)
(2)终结性考核(80%)主要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
(二)评价标准
1.学习态度、出勤情况(30%):采取灵活的考勤方式,并记录于教师教学动态表。
2.课堂发言、讨论情况(40%):课堂发言的主动性及提问回答、课堂讨论质量,根据平时表现酌情扣分。
3.平时作业(30%):布置的平时作业能否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课堂训练能否按时完成。
4.终结性考核(80%):根据学生学期末考试成绩,以50%计入课程总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