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金融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传承微专业
正式开班
——跨界融合,科技赋能,助力岭南文化薪火相传
2025年4月17日下午,广东金融学院创业教育学院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传承”微专业开班仪式在创业教育学院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开班仪式由梁冰教授主持,创业教育学院赵冬梅院长、教务处林业锐副处长、微专业授课教师团队代表闫雪莹教授、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与文化创意艺术委员会冯

穗钧主任,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广州青年美协女画家艺委会欧彩颜副主任,以及2025级微专业全体同学参加了本次活动。
赵冬梅院长致欢迎辞,表达了学院对微专业的大力支持,希望同学们能在微专业的学习中培养跨学科思维,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务处林业锐副处长发言中充分肯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传承微专业,该微专业的设立是学校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需求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兼具文化传承使命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岭南非遗的活态传承注入新活力,鼓励同学们通过微专业学习,拿到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补齐知识和技能结构短板。

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工艺美术与文化创意艺术委员会冯穗钧主任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谈起,让同学们要对非遗文化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非遗文化项目的申报流程及非遗传承人的申报相关要求,熟悉这个行业的行规;广州市白云区政协委员,广州青年美协女画家艺委会欧彩颜副主任则提出要同学们用项目促进学业的方式,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及古村落修复等项目的申报及落地实施。

开班仪式上,研究中心负责人梁冰教授表示:“非遗的传承需要科技赋能,更需要跨界人才的支撑。我们希望通过微专业培养的学生,既能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又能运用数字技术推动其创新传播。”广东金融学院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的科研优势,联合广东省南越博物馆、岭南金融博物馆等机构,引入行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与教学,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了该微专业。课程体系围绕“数智技术+非遗保护”双核心,涵盖非遗数字化采集、虚拟现实(VR)展示、文化遗产知识图谱构建、智能传播技术等前沿领域,并融入岭南非遗案例实践。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将掌握非遗保护的全链条技术应用能力,如利用三维扫描、AI建模等技术对非遗项目进行高精度数字化记录,开发非遗IP视听产品等。

首期微专业共招收40名学生,覆盖数字媒体、金融科技、创业管理等多个专业。微专业教师团队代表闫雪莹教师表示:“广东金融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智化保护与传承”微专业的开设,不仅是高等教育跨界创新的实践,更是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时代答卷。通过培养兼具文化情怀与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院将为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非遗保护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学生代表麦晋源表示:“这门课程让我看到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碰撞之美,未来希望用所学知识让更多非遗项目走出岭南、走向世界。” 学生代表林成志表示,通过微专业的学习,拓宽了专业视界,加强了专业实践能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深刻的印象。

广东省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数智化”保护,通过“文化遗产+GIS+AI”技术串联散落的文化资源,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传承体系。本微专业的开设精准对接这一需求,旨在为湾区输送能够策划非遗数字化展览、运营智能传播平台的专业人才,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课程还特别强调跨学科融合,涉及文化管理、数字营销、知识产权保护等内容,助力学生成为“懂文化、精技术、善创新”的行业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