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答”&“在行”宣布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红杉资本、王思聪和罗辑思维,估值超1亿美元。
“在行”成立于2015年3月,曾在2015年9月完成了pre-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昆仑万维CEO周亚辉、阿尔法公社以及小米科技联合创始人黎万强。
“分答”上线42天,目前累积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平台上共产生50万个语音问答,总订单1800万元,日付款19万次,付费用户超过100万,复购率43%。
分答上线42天交出的成绩单
姬十三选择在“分答”上线42天开发布会也是别有用心,据说42的梗来自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指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终极问题的答案。42本身没有意义,因此为终极问题寻找答案也没有意义。
除融资消息外,“分答”也上线了几个小功能。
第一,重录。估计除了罗振宇这样的老司机很难做到60秒的,此外,如果答主对之前的答案不满意也可以在1小时内重录;
第二,过期免费答。假如答主之前的答案不满意,但是已经过了1小时,对于那些超时取消的问题,答主可以免费回答。当然如果有人偷听,还是可以分成。
第三,问题撤回。对于提问者来说,在提问后5分钟之内,答主回答之前,提问者可以主动撤回问题,但是每24小时只有1次撤回的机会。
第四,追问。当你觉得60秒语音回复不过瘾,还可以进一步求教。答主可设置是否接受免费追问。如果答主接受,同时回答了你的问题,则可以在24小时内免费追问一次。对于偷听者来说,花1元钱可以听到两个答案。
未来,如果用户觉得2分钟的回答不够过瘾,还可以使用15分钟的语音通话功能。
“分答”上线了重录、过期免费答等功能
随着本次发布会的召开,关于姬十三正在做的事情,有两条线逐渐明晰起来:
第一,姬十三和他的团队打造了一系列渐进式的知识传播场景。
截至目前,姬十三团队已经上线了4种不同形态的产品以对应不同场景下的传播需求。从最初的MOOC学院、果壳网到“在行”再到“分答”,一条主线就是来自各个专业领域的专业服务,但在不同的产品形态又有不同的传播场景。
截至目前,“分答”总共积累了33万的答主。据不完全统计,医学领域答主有5028人、教育领域答主有4366人、职场导师3371人、科研科普工作者1881人。
姬十三一直从事知识传播与教育领域探索工作,他认为知识传播过程中的痛点与难点就在于没有单一形态的产品能承载所有的知识传播场景。
在这4种产品形态中,MOOC学院与果壳网适用于一对多的沟通以及公共化知识的传播,“在行”和“分答”分别适用于中量级和轻量级知识服务。对于一个用户来说,既可以在分答上进行轻松有趣的询问,也可以通过在行进行线下约见大咖,此外还可以通过MOOC和果壳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了解咨询。
姬十三表示,这些场景也不会完全割裂,会逐步打通。因此作为在行的延伸,“分答”近期在产品层面将与“在行”连通。
第二,姬十三及其团队所做的事情离钱越来越近。
之前果壳一直被人诟病的就是其商业模式,甚至有人调侃果壳和知乎两者一直在争继豆瓣之后的第二大不赚钱公司。
但是,2015年,“在行”赶上了O2O和共享经济的风口,线上预约线下见面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风潮下显得格外时髦。
2016年,“分答”赶上了网红经济和移动支付的风口,我们几乎可以看到“分答”是从鹦鹉史航等微博分享开始流行起来的,原本需要线下为别人解决的问题,现在通过语音就解决了,同时还有了“睡后收入”,只要别人偷听,你就有分成。
“分答”像一条灵活的锁链,不断把“果壳”、“在行”等散落的贝壳串起来组成一件美丽的饰品,使他们分别被赋予在这个饰品整体意义上的零件价值,也让它们一下子从一种材料变成一种商品。
“分答”的服务模式将来可能是一种企业的基础设施
此外,关于“分答”的未来,还有另一种解释。也有一些内容付费领域的专业人士表示,“分答”可能将来是一种企业基础设施的工具,每个机构都可以采用“分答”的功能来服务自己的业务。
因此,除个人答主外,还有超过800家机构申请入驻“分答”,并已定制了专业工具版,目前包括罗辑思维、汽车之家、Keep等。此外,马东创业项目旗下的米果文化好好说话团队也将入驻“分答”。
资料来源:http://www.cyzone.cn/a/20160628/299162.html?utm_source=tuicool&utm_medium=referral